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车陂街 > 正文

栗树街,若即若离的爱与温暖

| 【记者 潘小娴】【编辑 橙子鱼】 | 2019-04-11 13:39:05



他们的喜忧藏匿在街区的老墙砖瓦里,而栗树街的太阳却依旧日日升起!


每天,藏匿在城市的老墙砖瓦里的,随太阳日日升起的,不过是一种絮絮叨叨、拉家常式的日子,或许可爱,亦或许有淡淡的伤感。所以,非常喜欢爱尔兰故事女王梅芙·宾奇老太太这种絮絮叨叨、拉家常式的文笔,看她的故事,感觉风在窗前吹,花在阳台开,街巷的每一个拐角,走着的,就是匆匆的你我,就像那条栗树街一样。




37岁的格温多琳,一个人独居,每天,准时从地铁出来,准时穿过市场,准时回到家。日子按部就班,有点小寂寞,于是常常喜欢趴在窗边,看风景。有天就看到对街房子二楼搬进了一个女子。


女子名叫卡拉,是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她在阳台栽了六七种盆栽,每天拿着小巧的喷壶浇水,有一种满心儿的成就感,看书看电视,常常忍不住笑起来。甚至看到栗树街上被抛弃的大花盆,卡拉也会往花盆里丢些花种子,卡拉说:“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爱好。看到种子有那么多能开出花来,你会喜出望外的。看到一条街上的花朵绽放,就像魔术一样神奇。”


卡拉的自足自乐,让格温多琳好奇,也让格温多琳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有些不舒服。格温多琳一个人过日子,她给母亲选定了一家养老院,母亲却不愿意去。弟弟想和母亲一起住,并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格温多琳却又想着弟弟是为了霸占房子。事实正相反,母亲立下遗嘱,把栗树街的房子平分给了姐弟俩。弟弟说,那是因为格温多琳太孤单,心里变得冷酷无情,心肠硬。




在现代人繁忙纷扰、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日常生活渐渐沦为机械化的循环往复,烦恼无穷尽,心肠很冷酷。格温多琳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都市街巷里的很多人,或许就是格温多琳,琐屑又烦忧。然而,喜欢的是,作者梅芙·宾奇却能够穿过日常琐事的雾霭和烟瘴,去触摸许多属于生命本体的美和乐趣:


有一天,格温多琳终于和卡拉在街道相遇,虽然热情的卡拉邀约一起聊聊,但格温多琳却选择独自回家。不过,回家后的格温多琳,却被唤醒了对生活的美丽浮想,这或许不仅是对栗树街的憧憬,也是对她自己人生渴望有所改变的一种憧憬吧——如果栗树街的每栋房子周围开满鲜花,这条街会不会焕发生机,变得美好?




格温多琳和卡拉,便是《栗树街》中所讲的一个小故事“窗台盆栽”中的两位主人公。《栗树街》([爱尔兰]梅芙·宾奇/著,浙江文艺出版社),是梅芙·宾奇的短篇小说集。主人公们的故事看似各不相同,却又都与“栗树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百态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丰盈的故事脉络。


《栗树街》“菲的新叔叔”中那老无所依的叔叔奥布莱恩,在侄女的帮助下收获了亲情和健康;“每年一夜”在爱情里苦苦挣扎的马克,不断为离开爱情的泥沼积攒勇气……这些关于栗树街,关于爱和温暖的故事,如同春风拂面的人间四月天,让人看见生命里潜藏的温柔和善良,努力去拥抱人性深处的光明。


《栗树街》        
[爱尔兰]梅芙·宾奇/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链接    


爱尔兰三部曲,人生的小确幸


“爱尔兰三部曲”,由《人人都爱弗兰琪》、《栗树街》、《奎妮小姐的石头大屋》组成,由梅芙·宾奇创作,她是爱尔兰畅销书作家,在1999 年荣获英国图书奖终身成就奖。


《奎妮小姐的石头大屋》([爱尔兰]梅芙·宾奇/著,浙江文艺出版社),关乎的是“温暖和救赎”的故事,讲述了多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描绘出生动活泼的爱尔兰生活场景。小说将所有人聚集到名为“石头大屋”的度假民宿。在那里,人们分享心得、互相开导,最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重新构建起理想中的生活模式。


     
《奎妮小姐的石头大屋》        
[爱尔兰]梅芙·宾奇/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人人都爱弗兰琪》([爱尔兰]梅芙·宾奇/著,浙江文艺出版社),讲述的是“爱与救赎”的故事。全书以男女主人公各自生活中的波澜起伏为两条主线,以小主人公弗兰琪为故事线的交汇点,呈现了一场成长与转变。常年碌碌无为的诺尔忽然得知自己有个即将降生的女儿,而这个女儿的母亲却罹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这让诺尔感到惊慌失措。幸运的是,街坊邻居的帮助使他度过了难关,小弗兰琪也因此得以幸福成长。


     
《人人都爱弗兰琪》        
[爱尔兰]梅芙·宾奇/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赏读    


三城记,有多少人在“逃离北上广”?


《三城记》(张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部书写“80后”成长史的长篇小说,聚焦主人公顾明笛的命运变迁。同时直面当下中国城市生活,以此为原点辐射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和精神状况。


新兴时代,小资青年,有多少人在“逃离北上广”,就有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归宿。沙龙、报社、高校、互联网,立足的城市与遥望的乡村,哪里才是顾明笛们的出路?小说塑造了当代青年的典型形象,突出他逐渐敞开自我、认知世界、寻求爱获得爱,并最终由一位具有“小资情调”的青年成长为真正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人的历程。


     
《三城记》        
张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辫子,三个女人,同一种对自由的渴望


《辫子》([法] 莱蒂西娅·科隆巴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讲诉三个女人,三种生活,三个大洲,同一种对自由的渴望。


印度的斯密塔,生活在最底层,每天都要徒手打扫村里的厕所。她唯一的梦想就是让女儿逃离这种残酷而荒谬的传统,上学读书。她把女儿送进学校,但女儿第一天上学就受到老师的欺凌,斯密塔决定带着孩子远走他乡。




意大利西西里的朱丽娅,在父亲的假发厂工作。父亲因车祸陷入昏迷之际,她发现工厂濒临倒闭,因为缺乏原料——头发。妈妈希望通过联姻解决问题,但朱丽娅不甘屈服,在恋人的帮助下决定利用网络从印度市场收购头发,拯救工厂和家人。


加拿大的萨拉,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律师,当她即将登上事务所最高位,却发现患了乳腺癌。事务所在得知她的病情后,把她隔离起来。萨拉一度消沉,之后决定积极面对困境。


最终,印度女人的辫子,经西西里女孩加工成假发,戴在了加拿大女人的头上。她们原本素昧平生,却被这条辫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辫子》        
[法] 莱蒂西娅·科隆巴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1980,若即若离的北京爱情


《北京1980》(于晓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讲述一支旧日恋曲,一段北京爱情故事。


正文在哥哥意外离世后,悄然间对哥哥的疑似恋人产生了复杂情愫,而毛榛的若即若离,谭力力的温暖陪伴,让他在爱与被爱之间徘徊,最终随着她们的离去而从青春的幻梦中醒来。萌动、迷惘、热烈、疼痛,爱情、友情、才情在这里倾泻、交错,而后撕裂……在80年代斑驳的底色中,一切渐渐消逝,又一直如此清晰。


     
《北京1980》        
于晓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