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沙东街 > 正文

是什么故事让濂泉社区居民听了不禁落泪?|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主题宣讲活动

| 【记者 蒋毅槿】【编辑 楚韵】通讯员 邓芷颖 | 2020-01-06 20:22:10

                                                                         






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弘扬红色文化和传承革命传统,天河区委宣传部以“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近日濂泉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到濂泉社区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陈纯:用初心坚守羊城政务之窗        


来自基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企业代办服务专员陈纯用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守护着羊城政务之窗。陈纯为大家讲述了在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全市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程免费代办服务时,遇到了一位让她记忆深刻的特殊办事人。




这位办事人是广州一所盲人学校的老师,姓杨。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准备新建校区,这将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盲人学校,学生规模近750人。杨老师满脸愁容,他说自己是教体育和负责学生生活管理的,项目报建很多不懂,准备资料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进度停滞不前。杨老师说:“那是一群很可爱的孩子,他们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他们用手指认知世界,用耳朵聆听未来。看着他们长大已经快10年了,对他们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说答应过孩子们,不想让他们失望”。


杨老师的一番话让陈纯心生敬意,让孩子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融入社会,这是给这750个孩子一份关爱,更是一个未来!从幼儿园到工作,这是一生啊!陈纯详细了解了项目的具体情况,从征地结案、土地划拨,到用地批准等等环节为他依次做了指引,让杨老师把资料通过电子版发送给陈纯,又帮他找了部门协调,避免他来回两头跑,就这样一步步帮他理顺了。从去年至今,陈纯所在的企业代办服务团队一直跟进着这个项目。就在今年6月底,杨老师很开心地和陈纯说,他们已经拿到了施工现场公示牌。很感激,说政府的关心很到位,给广州政务点赞!替孩子们谢谢大家!


杨露: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来自《南风窗》杂志社的杨露为大家演讲关于旧城改造永庆坊及其历史。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他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后,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杨露介绍道,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拥有着百年历史,在晚清时期曾是老广州城最繁荣的地方,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虽然恩宁路早在2007年就被广州市政府纳入旧城改造计划。然而,经过了近十年,具体的改造迟迟没能落地。政府希望通过旧城改造,使广州更好地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剔除所谓的“破败”因素,发展商业。而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拆一处,少一处”,更多的是对老广州传统文化的惋惜。


2015年,恩宁路永庆片区的改造才正式开始,由越秀区城市更新局主持,万科承建,其中一家叫做竖梁社的建筑事务所也参与其中。当时,竖梁社联合创始人,永庆坊的主持建筑师朱志远,他说他眼前是一片挤满老房危房的老社区。在区域内43栋征而未拆的房屋中,有30栋已经被标志为“严重损坏”了,还有的已倒塌。喜的是,这个片区珍藏了极为丰富的广府建筑资源;忧的是,许多传统建筑的结构存在很难改善的弊端。永庆坊里大部分的房屋形状像竹筒一样,面窄小,纵深长。这种长条形状的房子,采光通风很差。这让朱志远陷入两难,如何既保留竹筒屋本身,又把它改造成适合现代生活?三米多宽的永庆大街是唯一的施工通道,但对施工来说实在太窄了,而且这条街是清末民初时期铺的一条麻石板路,是永庆坊街坊们记忆中很重要的部分。朱志远团队将永庆坊片区看作一个生命体,它一直在生长,不断地新陈代谢。经过他们的精妙构思之后,整个街区,既保持了最初规划建造时的智慧,连成一体,人们又可以看见每个单独的建筑各具特色,和而不同。


永庆坊位于恩宁路,曾经是一片挤满老房危房的社区。作为全国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和保护利用的十个试点区之一,如今永庆坊早已旧貌换新颜,在保留旧建筑岭南特色风貌的同时,引入众创办公、创意产业。市民、游客也可到永庆坊逛街听曲、赏玩民国建筑、欣赏先锋话剧,或者到李小龙祖居感受中国功夫的魅力,享受着广州历史与现代深度融合、传承与创新共生共荣的独特风韵。


潘映珊:传承乞巧文化,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来自广州市珠村实业有限公司党的基层工作人员潘映珊,为大家讲述她在这十年间成为基层村居的一名工作人员,立足于共产党服务初心之地经历。




在开始时潘映珊便问了在场群众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在珠村,传统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保留有摆七娘,舞狮,拜猫,拜太公,扒龙舟,唱大戏等,其中这“摆七娘”就是现在的广州乞巧文化节。珠村人从小接受乞巧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骨子里养成了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豁达精神,这是珠村人宝贵的传统民俗文化。


广州人历来重视过乞巧节,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此风尤为兴盛。“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这是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广州珠村自明清时期已经盛行“摆七娘”,女子做“七娘”秀巧手,男子借物看人,有钟情者便托媒说亲。“摆七娘”成为了一座婚姻的桥梁。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珠村的“摆七”全部停止。抗战胜利后,曾一度恢复,解放初期珠村还出现了男子“摆牛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再度停止,直到1998年才再度兴起。


1998年,就在这里,一个当时只有7、8个乞巧婆婆为首,把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以及历史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相融合,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天河乞巧习俗”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被评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让乞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潘映珊说:“所秉承的初心,就是一颗踏实肯干的平常心去帮助去唤醒更多迷茫之人,前行路上应该值守的信仰,所以不用一开始就把初心与民族大义画等号,初心不比高低也无论大小,因为历经社会的锤炼,它定可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现在的你或许是一朵小浪花,可不久的将来,你也定能奔腾流入民族振兴的滚滚洪流之中,而这一切都因坚守这颗勃勃的炽热的初心。”


此次宣讲会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聚焦“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用共创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我们党、对我们国家的热爱之情。群众表示,听着三名宣讲员的演讲都快掉眼泪了,“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热爱广州,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理想!“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