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车陂街 > 正文

手上的朴光,岁月的温度

| 【记者 潘小娴】【编辑 南山】 | 2020-03-12 17:16:02

这个春天,少出门,宅家的光阴,很长。


缓缓光阴里,一家人,似乎也有了更多的话题。这些话题,似乎也很有些远古光阴的味道。




比如说,洗发。我想起小时候,每当洗发前,都要先捣碎皂荚,或者捣碎茶饼,放热水里浸泡,再缓缓地挤出汁来。然后,坐在小园子里,闻着皂荚香茶饼香,香香地洗发,好一段难忘的香美岁月。


再比如说,从前,村人用的水勺,都是自己种出来的。没错,是种出来的!一棵葫芦瓜,攀着篱笆架长呀长,长得或长或短的,就先摘来吃掉。长得模样好看,一节葫芦小一节葫芦大,像动画电影《葫芦娃》里老爷爷种的那种模样的,就先留着。待瓜成熟变老后,摘下来,一破两半,就成了两个大水勺。想要好看点的,就会在水勺面刻上一朵花儿什么的,水勺在水上飘,花儿也在水上飘。用葫芦水勺,装一葫芦清甜甜的山水,喝上一口哟,日子也就像花儿一样美美的了。




这些民间用品,没什么特别的技术工艺,但这种简朴手艺的时光,有着一种农耕文化的缩影,也有着一种乡村过往生活与生命的记忆,因而挺让人怀念的。


也因此,我翻看《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令狐磊/主编,佟佳熹 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心里都是温润的,感动的。




“王超辉伏案在祖屋前,颔首凝神,自制刻刀笃笃刺开秋日的温软阳光。笔画从木面次第浮上,飞屑如雪落下。半墙之隔的工地里,推土机正隆隆作业,那声响在祖屋后的一环群山回荡,木活字正希声于钢筋混凝土的新邻。”这是很矛盾的一个画面。


这个画面出现在“木活字印刷|梓辑的光年”的开篇,王超辉生活在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这个村落隐于群山,仿佛被时光遗忘。但王超辉却承继着这样一种技艺——依托“梓辑”的形式得以传承至今的木活字印刷术,而他便是木活字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梓辑”,是修宗谱的古称。乡村修族谱,这是很重要且千古不变的热衷之事。王超辉从20岁起,就在一颗颗棠梨木模上,反写反刻着老宋体。从此,他以一颗颗小小的棠梨木活字,延续着乡村的生命脉络。而王超辉要继承的,不仅仅是刻字手艺,还有祖传的古老职业——谱师。他是以梓辑为生的谱师,偏居寒祠陋舍,耕耘着二尺字盘。一年的辛苦,仅够支撑一家人的基本用度。但他依然坚持用木活字,记载时光在人们血脉中的递嬗。


时代在发展,就连王超辉的儿子,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也早已学会了更快捷更实惠的电脑排版、铅字印刷。既然机器制造可以满足当下生活的一切需求,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手艺?王超辉这样说:“修宗谱是古老的事情,老宋体和木活字这样古老的印刷方法,才能与之相配。”


执着于古朴手艺的王超辉,是一束光,或许光亮不是耀眼的,但就算是最素朴的一束光,也一定有着时代的烙印和传承。《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这部书,寻访了中国九大省市,以50篇实录、252幅四色美图,倾情记录下近百位民艺匠人口口相传的35种珍贵传统技艺,发掘和诠释何谓中国民艺师“手上的朴光”,让我们生动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起伏与温度。



赏读


 

海明威与保卫头衔的拳击赛

“海明威将自己的写作看成一场又一场保卫头衔的拳击赛。他不断和想象中的前辈大家对决,还要转头击退爬上擂台挑战他的后辈们,而且不是写好一本书、赢了一场就能松懈或满意的。”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杨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部深入浅出、全方位解析海明威作品的长篇导读。杨照以其擅长的“历史学读法”与“文学式读法”抽丝剥茧,揭开海明威文字下潜藏的巨大冰山,破解其简明到极致的美学风格密码,阐发《老人与海》中所传达的高贵人格价值。附录的《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经典名作,以老人与大鱼搏斗的故事为核心,将极简的场景凝缩为人类孤处绝境的隐喻,刻写出沉勇坚毅的抗争之魂。


 

破解《百年孤独》的诞生之谜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震撼二十世纪文坛的奇书,《百年孤独》宏大繁复,引人入胜,而《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修订版)》(杨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对这部文学经典的解读。



作家、文化评论家杨照,以历史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借由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马尔克斯的生活经历,探问魔幻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追寻马尔克斯的文学源头,解读埋藏在《百年孤独》复杂奇谲之下的痛与真,带读者走入《百年孤独》的叙事迷宫,深入马尔克斯的生命体验,破译马尔克斯精心布设的密码,破解《百年孤独》的诞生之谜。


 

回顾变迁,反观当下

一部深具现实关怀的法律史佳作——《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梁治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站在当下回顾清末这一法律移植时代的变迁,又从清末反观当下的法律文化。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诸位法学大家的思潮和辩证,也可以体会到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变化过程的艰辛和曲折。




全书简述了《大清钦定刑律》的立法过程,清晰展现了与之相伴的著名论争——清代礼法之辩,阐述了论争的主要内容和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就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由“礼法之争”看近代中国的法律移植与社会转型,并把这一事件置于更大的历史视界中观察与分析,求取其历史的、社会的意义,以为今日之观照。



 

畅销二十余年之“法辨”

《法辨:法律文化论集》 (梁治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荣获“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奖”,并得评委会票选排名第一。本书是“法律文化论的开创者”梁治平教授的经典力作,畅销二十余年,修订再版。




书中,梁治平追随法儒孟德斯鸠,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开创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先河,奠定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是为法学理论的一部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一新。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