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车陂街 > 正文

床的人类史

| 【记者 潘小娴】 【编辑 橙子鱼】 图片署名:出版社供图 | 2020-07-22 22:51:09



不想起床!好想在床上多睡一会!每天都想赖一下床,这是天下人的共性吧。


一个人睡觉和消磨时间的地方,就是他生活的中心。人有三分之一的生命是在床上度过的。床,是人类生活的中心,人生岁月的很多喜怒哀乐,都与床相伴相生。




这度过了我们三分之一生命的“床”,你知道最古老的一张“床”是什么样子的?


最古老的“床”,是从南非的一个洞穴中发掘出来的。那是在7.7万年前,人们在洞穴的地面上挖出了这些床。在古日耳曼语词根中,“床(bed)”的意思正是“从土地中挖掘出的休息之地”。这个定义生动贴切,不仅形象地描述出最早的床是被挖出来的,还点名了床的重要性质,是一个一直用来休息的地方。




你知道韦尔的“巨床”么?不仅“床”巨大,名气也一样“巨大”!


话说,1596年伦敦北部韦尔小镇,为吸引冒险的游客,一间旅店店主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定制一张四柱“巨床”,同时可以睡下12个旅行者。这橡木“巨床”着实“巨大”唯美,长宽超过3米,高2.5米,重约640千克(约1280斤),床上雕刻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图案。这张“巨床”一经制成,立刻深受游客喜爱,声名远扬,乃至后来这张“巨床”还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名剧《第十二夜》中:“在纸上写满谎言,尽管你的纸大得可以用来铺满英格兰韦尔的那张床”。2012年,“巨床”要移到博物馆展出,人们用了6天才把“巨床”拆开,又再花了9天才把“巨床”运送到展览地。




至于睡觉用的“网”——吊床,爱好大自然的人,一定熟悉吧。在山上行走累了,把吊床往两棵树上一挂,人躺上吊床,山风吹,虫鸣叫,心神皆悠然。不过,你可知道这睡觉用的“网”,在二战期间因为丛林作战的需要,美军在新不列颠岛的潮湿、昆虫密集的岛屿上都会使用吊床,甚至他们还把吊床挂在狭长的壕沟里作为掩护,避免中弹。


这些最古老的“床”、“巨床”、睡觉用的“网”,都出现在《床的人类史:从卧室窥见人类变迁》([英]布莱恩·费根,纳迪亚·杜兰尼/著,未读/贵州人民出版社),考古学者费根和杜兰尼在书中告诉我们:人有三分之一的生命是在床上度过的,也可以说,人类史有三分之一也是与床息息相关的,床在人类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古埃及法老相信金色的床是去往来世的枢纽,到路易十四国王在床帷里统治法国,再到丘吉尔“二战中”在床上挽救了英国……床自7万年前开始就是一座“人类的剧场”,承载着我们千奇百怪的人生与历史变化。




以小小的一张“床”,洞悉大大的人类史。全书不仅探讨了床铺本身的历史,也散发到睡眠话题、健康话题、家具产业话题、现代艺术和古代艺术、未来科技等。归根结底,我们花在床的人生时间是一种黏着剂,既可以观照“床”的历史,也可以观照人类的生命史。





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


王熙凤借的是一把“倚天剑”、“学堂霸凌”事件如何处理:成人势力大比拼、说说平儿这个“老板助理”、无处不在的“八卦”、三个穷青年的“出头之路”、“红楼”的后门通梁山……光看这些标题,这“红楼”已然充满剑气、生活气、职场气,着实是不一般的让人喜欢。




十年砍柴的《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十年砍柴/著,现代出版社),以园林与人同命运、奴才是这样炼成的、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子”们、边缘人空隙中的生存四大主题,解读《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宁、荣二府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挖掘和剖析了以“大观园”为缩影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以“红楼”中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深层基因,精准而细致地道破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中国社会的复杂、中国文化的丰富性,让人们在“红楼”中找到精神、审美和价值观的自我投射。书中精选清孙温绘《红楼梦》插图50幅,以连环画的情节展现其中的人物和事件,读来别有一番灵动和深邃之感。




书中有一篇《葬花人已去,我的青春不再来》,讲的是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与“红楼”的故事,读来满满的感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我们很多人眼中,说起《红楼梦》,就必提陈晓旭。不管《红楼梦》拍过多少个版本,最喜欢并镌刻在心中的还是陈晓旭演绎的林黛玉,陈晓旭演绎的“红楼”,就是我们曾经的青春。



104岁,夜谭续记


感人!104岁高龄的马识途先生仍然笔耕不辍,他念念不忘跟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韦君宜的一个约定:在《夜谭十记》之后继续创作“夜谭文学”。以百年人生的丰富经历为底色,他奋起余力,写成《夜谭续记》。




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夜谭十记》的续作,仍援原例:四川人以四川话讲四川故事。内容为四川十来个科员公余之暇,相聚蜗居,饮茶闲谈,摆龙门阵,以消永夜。仍以四川人特有之方言土语,幽默诙谐之谈风,闲话四川之俚俗民风及千奇百怪之逸闻趣事。


“虽不足以登大雅之堂,聊以为茶余酒后,消磨闲暇之谈资,或亦有消痰化食、延年益寿之功效乎。”



13427箱文物,故宫南迁传奇


2020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600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年份,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由青春文学畅销书作家玄色最新修订、《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作序的长篇小说《守藏》。这是与故宫、与故宫文物南迁、与抗日战争密切相关的一部作品。




《守藏》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故宫博物院接到指令,将文物“南迁”,一群身份各异的“守藏吏”护送国宝专列的故事。真实的历史背景,轻松诙谐的文风,重述了“13427箱文物,跨越两万里、十四年光阴、一场战争,无一损毁”的故宫南迁传奇。小说融合古董、国学、历史等元素,将世界文化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过程最艰辛的文物迁徙重现于读者面前。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