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猎德街 > 正文

“不足周岁”就交出亮眼成绩单,来跟校长近距离看看天河第一小学!

| 【记者 皮卡】 【编辑 橙子鱼】 | 2020-07-29 22:35:11


今年小升初政策发生了重大改革,家长格外关心今年录取情况。如今尘埃落定,纵观全局,一共只有三个毕业班的天河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天河一小”)却有4名学生被华师附中初中部录取。这所去年9月才正式亮相的年轻学校,再次走进大家的视线。天河一小到底有何来头?顶着“天河第一”的头衔,其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育人理念?近日,小e专访了天河第一小学校长王晓芳,听听她如何解读这所高起点小学。




2019年9月,天河第一小学正式对开揭开了神秘面纱。位于珠江新城CBD核心区的天河第一小学由两个校区组成,分别是原先烈东小学珠江新城校区(现天河第一小学华利校区),以及位于珠江新城华穗路的天河第一小学华穗校区,由原先烈东小学校长王晓芳担任校长。天河一小一手传承了先烈东小学优良办学传统,一手创新地打造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




一手传承先烈东精神 一手创新展现一流风采



坐落于珠江新城核心地段,天河一小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显示出天河正勾勒的一张教育蓝图——打造一所与天河经济相匹配、紧跟教育潮流改革的高端学校。珠江新城作为天河经济高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在此厚望之下天河一小应运而生。王晓芳十分认同天河区高瞻远瞩的教育布局,她经常在行政班子、在跟教师开会的过程中强调,让老师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担当。




传承了先烈东小学的优秀传统,天河一小有着“与生俱来”的底蕴,但同时也是一所新学校。王晓芳带领着行政班子和老师们当起了“开荒牛”,在传承的基础上转换角色,朝着天河第一的目标前进。有了这样的共识还不够,王晓芳认为真正的目标是建立办学思想体系,但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既要体现天河第一的办学思想理念,还要兼备文化底蕴,这就十分考验教育的哲学和智慧。“去年开办典礼之后,我们一直在探索办学思想,经过一次次的梳理总结、肯定和否定,初步确定办学理念为‘顺天致性 生生不息’。”


正如开办之初提出的定位——办成一所具有天河风骨、广州气质、中华神韵、世界胸怀的一流学校,天河一小正一步步朝目标发展。王晓芳介绍,“顺天致性”缘起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出自《种树郭橐驼传》。“顺天致性 生生不息”的办学思想简称为“生生教育”。“生生之谓易”,是《易经》中对天地万物的哲学思考,万物生生,才能变化无穷,才能创生,相生。



“生生不息”是指人类在自然和社会活动中所持有的一种对生命永恒,精神不朽的敬畏心理态度。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就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引申到教育中来就是依照学生的生命规律、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使学生健康成长,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精神不朽。例如,学校的“一班一品”特色,也与教育规律高度契合,即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色,注重孩子的多元发展,希望孩子们成长为参天大树,生生不息、自强不息。




天河一小校训确定为“不忘本来 兼容外来 开创未来”王晓芳解释,“不忘本来”指的是回归到教育本真的坚守,这也体现了天河第一小学的传承,希望老师和孩子不要忘记过去;“兼容外来”即教育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兼收并蓄才能办好一个好学校;“开创未来”则展示了自主、主动性,是对天河一小的气质展示。




延续完善“一班一品” 多元特色因材施教



天河一小开办之后,王晓芳对课程重新进行了规划,以“生生教育”办学哲学为引领,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建设与办学品牌匹配一致的“生生课程”体系,分三类主题为:中华文化、世界精华、未来时空。每类主题科目呈现出N样可能形态的主题课程群。天河一小“一班一品”课程就是在主题课程群里的一种形式。






除了对管弦乐、民乐等艺术教育课程的注重,学校特别加强科技教育、steam教育,通过科技启蒙,培养孩子的科技素养、开阔的思维。学校结合区位优势整合周边资源,和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海关等单位建立了联系,例如与广东省博物馆共同开发了“海洋软体动物课程”和“小眼睛看建筑”等博物馆课程,目前两套校本教材已经完成了编写,其中一本准备在今年10月出版。




日常教学中,学校还融入了机器人、编程、航模等方面的创意培训,孩子们在省市区各级科技比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对孩子的创造学习是潜移默化的,能带动孩子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紧抓科技教育的成果不仅表现在奖项上,还有孩子们对科技的日益喜爱,以及对日常学习起到的带动作用。此外,学校还加强了教学科研的课题,每周每学科的教研长期坚持、高质量开展,保证了常规学习有效扎实开展。另一方面,艺术节、体育节、线上运动会等活动,也使老师在班级教学中既注重活动促进,又注重课堂扎实基础。





搭建天一书院平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王晓芳介绍,通过搭建天一书院平台,老师可以进入不同的团队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天一书院设有四个分会,分别是学术会、论道会、生活会、读书会。每个会设有会长,每个老师都要加入其中一个分会成为会员,可以通过自己所需要提高的方面进行相应选择,每个月开展至少两次学会的活动,促进老师均衡高位发展。


在疫情期间,老师们以“天一书院”为依托,开展多次高质量的教师阅读分享、教师论坛活动。“除了每周学科的教研,天一书院可以让老师们处在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生活当中,在这样的氛围下,老师的思想转变、专业提升也比较迅速。”




疫情期间,全校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了大提升。在学校引领下,老师们自己开发线上课程,从2月17日开始,天河一小的老师就开始全线直播课程,3月9日全市统一后,老师还要跟进落实孩子们线上课堂的学习。“复学后,孩子们在心理上和学习上的平稳过渡,老师授课从容有序,都得益于平时扎实的课堂和活动,家长们也都非常认可。”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依托区域还要“跳”出区域



谈到区域与教育的关系,王晓芳认为经济和教育息息相关。但是,教育依托区域却并不依赖区域,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经济决定教育,地域关系同样决定教育。如果不考虑地域去确定校本教育,就没有文化底蕴作为依托,区域对学校发展很重要。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离不开区域,但也不能偏离教育的方向。”身处广州CBD中心地段,天河一小并不刻意打造国际化,但在教育教学上却从不停止跟随世界潮流的步伐。“随着世界变化,育人的标准、人才的需求也应该产生变化,我们特别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紧跟时代步伐。”


教育固然要依托区域,但有时候还要“跳”出区域,放眼到更宽广的地区和领域。在王晓芳看来,在育人过程中,培育人的品质最为关键。“小学是基础教育,不能把小学看成是竞技场,要放长远眼光,让孩子看到更宽广的地方。”


近几年来,天河一小积极参与共建帮扶,例如去年对口帮扶了毕节市乐思小学,提供送课送教、捐赠图书等活动,帮助乐思小学搭建标准化公益图书室。其中,捐赠的每本书都由孩子们事先写好自己的读后感,并介绍推荐这本书的原因,让两地的孩子通过书籍进行思想交流。


今年,天河一小还与纳雍天河实验学校携手共建,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共建帮扶不仅能真正帮助到其他地区有需要的孩子,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担当和爱心,让他们看到社会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帮助的地方。这对老师也是一种精神提升。”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