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车陂街 > 正文

车陂街巷志丨隆兴公大街,东坡氛围中的家常气息

| 【图文记者 潘小娴】 【编辑 橙子鱼】 | 2022-02-23 23:30:02




走车陂隆兴公大街,颇有一种穿越时光之感。


走过七拐八弯的小巷,好不容易见着了隆兴公大街,抬脚进去,依然还是七拐八弯的小街小巷。那种小,就是和车陂很多街巷一个样,巷子里只要有人骑单车而过,来往的行人必然都得往旁边避一避,要不巷子就会给塞住了。所以,走在这样的古旧小巷里,常常会听到叮铃铃的单车声,还会伴随着响起“请让一让,谢谢”的声音。




街巷里,小店林立,名字也分外喜人。烤场、炸串香、石磨肠粉……香气缭绕,逗得人流口水;卖杂货的,名字也甚好听,“有家”“家绕好”……整条街巷,家常气息颇为浓郁。


走过很多车陂大街小巷,家常气息一直都氤氲流动,对小巷里此起彼伏的叮铃铃单车声和“请让一让,谢谢”这两种声音已是非常熟悉。对这条小巷的最初感觉,似乎,一切都和车陂其他的小巷,并没什么不同。




弯弯绕绕了好一阵后,抬头一看,一座祠堂,一个公园,两两相对,分立车陂隆兴公大街的两边。此时,街面也宽阔了许多,就算是一辆中巴车开过,行人也不必躲避了。


祠堂,位于车陂隆兴公大街14号,青砖黑瓦,颇见古风。祠堂门楣上书“隆兴苏公祠”,门前贴着一副对联:“东坡翰墨,季子风华”。这对联透着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也告知此祠堂之渊源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关。




据《车陂村志》记载,隆兴苏公祠是为纪念始祖隆兴公而建,始祖苏隆兴,字茂材,为苏东坡第五代孙,南宋度宗时任宣义郎,于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 年),南渡至广州,再迁居番禺永泰乡(今车陂),定居车陂至今已有700多年。祠堂先后兴建三次。第一次,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建在清溪之南社;第二次祖祠重建,在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建在双社西闸外;第三次,祖祠重建于1923年,即现今所见这座祠堂。




祠堂现今还有很浓郁的苏东坡元素,门前廊下摆放着苏东坡塑像,苏东坡手拿毛笔,正凝神酝酿,一旁的小童静静地倾听着,其情其景,好一副“授业解惑,翰墨飘香”的文化气息。祠堂里还可见一块石匾,上面刻着“轼裔”。据村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祖祠重建时,祠堂边大道建有一个门楼石匾刻着“轼裔”二字,50年代拆去门楼,现存有“轼裔”石横额一块,从中可见此祠堂与苏轼之深厚渊源。




与祠堂两两相对的是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湖水悠悠,树木繁多,湖面上还停泊着一艘小船,更见幽静。此公园,是隆兴苏公祠的风水塘,也是车陂六社公园池塘。公园门前摆着一些凳子,村民三三两两坐在那里闲聊,与街上匆匆行走的人,构成了一幅动静皆宜的生活场景画,透出了一种闲适与温情。




“祠堂门前有禾塘,外有鱼塘,东有厨房客厅,西有客厅西花园;内有石榴、翠柏,花木长青……”村志记载很优美,只是随着时代发展,有些曾经的美好也不可避免地消失了,比如说,西花园,实在很难想象这西花园到底是怎样的了。而据村民苏文冾说,离祠堂和公园不远的地方,就是从前车陂村中的西闸门所在地,如今已变成了环卫驿站。


当然,惊喜的是,祠堂也在焕发出一些切合时代的新气质——在祠堂围栏挂上了“爷爷奶奶一堂课”牌匾。据悉,“爷爷奶奶一堂课”主要邀请村内德高望重、有一技之长的老人走进祠堂,为孩子们讲述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层面的知识,让文化与传承,在车陂大放异彩。




感悟了一番东坡风韵和时代新风貌,再往前走,很快就到了车陂小学。


车陂小学在隆兴公大街18号,校门前放着一部翻开的石头书页,从中可看到车陂小学的历史风貌。车陂小学创办于1930年,原名车陂第一国民小学,是有史以来车陂人最早的小学。日本侵华时,学校两度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正式复办,更名为车陂第一中心小学,车陂涌畔的晴川苏公祠是现在的车陂小学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公办小学,1975年交由村办,1985年划归天河区教育局管辖。1970年学校还开办初中。1988年,学校正式脱帽,纯办六年制小学教育,正式定校名为“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说来有趣,我第一次知道车陂小学,与苏东坡有关。从校门口望进去,就可看见小学里面有一扇墙上画着一组“东坡与车陂”的画,还可看见学校空地上有一棵古树,古树下有一座苏东坡的雕塑。“东坡文化”不仅成为车陂小学的一大特色,更彰显出了车陂文化与大文豪苏东坡源远流长的独特风采。




从车陂小学再往前走,此时的街面更为开阔了,就算是一辆大巴车开过,行人也不用躲避,却可自如行走在街边上了。


隆兴公大街的尽头与车陂路相接,路口有一个高高的牌子,上书“隆兴苏公祠”“车陂小学”,一目了然地揭示了整条隆兴公大街的文化元素。对了,据村民苏文冾介绍,从前这条街叫“双社大街三孖巷”,20多年前才改成隆兴公大街,街名的更改也与隆兴苏公祠这座祠堂名字有关。




走车陂隆兴公大街,独特的东坡文化,一缕缕地深入人心,让人生发一种历史穿越之感,同时还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从“街口骑单车而过,来往行人都得往旁避一避”,到“一辆中巴车开过,行人也不必躲避”,再到“一辆大巴车开过,行人不仅不用躲避,还可自如行走在街边上”,窄窄的老街,一步步变宽,再变成宽敞的大街,这仿佛就像是走了一条时光隧道,从过去走到眼前,一眼看遍历史风华,一脚穿过时代风貌。





【图文记者 潘小娴

【编辑 橙子鱼】




栏目介绍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车陂街巷志》。文化就像胶片中的光影,哪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街巷里有可能被忽略的车陂之美。






作家简介
潘小娴,作家,已出版《美人香里说宋词》、《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魅,自山中》、《最美的游戏》、《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