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车陂街 > 正文

车陂街巷志丨高地大街,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车陂门面

| 【图文记者 潘小娴】【编辑 陈钰】 | 2023-07-24 15:43:19



喜欢车陂高地大街,因为这条街,很有烟火味,很有人情味,也很有文化味。尤其是,这条街,还是我进入车陂,以及离开车陂,来来往往走过最多的一条街。




车陂高地大街,不长,也不过百来两百米,说是大街,其实也不太宽,每当有便民电瓶车通过时,行人还得小心躲闪一下。整条街,拥拥挤挤,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车陂高地大街的街口,连着中山大道。从中山大道BRT车陂站下车后,就可以看到街口。街口处不仅竖着很醒目的“车陂高地大街”标识牌,还竖着另外三块标识牌:车陂村导览图、“车陂龙溪,一水同舟”、车陂村简介。车陂涌古称龙溪,千年古村,龙溪长流,龙舟则是车陂村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站在车陂高地大街的路口,车陂的元素扑面而来,让人很生动地感受到车陂村、车陂龙舟的点滴风采。




还有一点印象很深的是,车陂高地大街街口的右边墙壁上,是长长的满墙壁的“车陂高地本地房东招租处”。“招租处”显得大气整洁,因为招租信息不是用纸张写上去的,而是画好大小统一的格子,再用红笔把信息一一填进格子里去。




车陂是一个城中村,除了本地居民,租房者五湖四海。这长长的满墙壁“招租”墙,非常有车陂特色。话说,20年多前,车陂还有很多农田,家家户户都还在忙碌耕田,后来经历从村到街的转变,农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建起了房子,现在许多村民将家里房屋出租,于是,车陂街的整体生活方式,也由“耕田”变成“耕屋”了。


从“耕田”到“耕屋”,贴切又新颖,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从一个小侧面,生动地展现了车陂风貌的时代变迁。




车陂高地大街的出租屋广告特别多,自然地,适合外地人口味的美食,也蓬勃出现街头。


街道两旁,一间间天南地北的美食小店,数都数不过来,有老北京烧烤、隆江猪手饭、南京名吃、重庆麻辣烫、天津灌汤包、柳州螺蛳粉、兰州牛肉拉面、福建沙县特色小吃、潮汕原味汤粉王、才子鱼粉、汤粉世家、潮汕杂咸夜粥等等。此外,还有六月雪甜品、蜜雪冰城等甜品店;有大咖来访、无限美等美发店;有很多的百果汇、时光生鲜等超市。




给我一个感觉,车陂高地大街,既氤氲着本地人一种悠长闲适的气质,也氤氲着属于外地人的一种怀旧烟火气。关于生活的枝枝叶叶,在车陂高地大街,你时时刻刻,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品味得到,享受得到。


每次走过车陂高地大街,我的眼睛总是绕着异彩纷呈的店名乱转,心情暖暖的。有了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美食风味,车陂人可以一尝各地美味,而来广州打拼的外地人,也仿如有了乡情的依靠。一间间有着异乡名字的小店,一碗碗散发浓香的美味,日复一日,让那些渐行渐远的怀旧乡愁,变得实在,可亲,可感,可品。




高地大街不仅美食遍街,还有两个很吸引人的文化元素,一个在车陂高地大街15号,一个在车陂高地大街37号。


车陂高地大街15号,是苏氏宗祠。


据有关资料记载,苏氏宗祠建于明朝洪武年代。祠堂的门口,贴着一幅对联“眉山派远,南岭枝荣”。祠堂坐西朝东,三间三进,绿灰筒瓦,青砖墙,古色古香,还有壁画和灰塑花鸟,看样子至今保存得还不错,门口还挂上了“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我经常走过苏氏宗祠,但碰上祠堂开门的时间并不多,偶尔碰上开门了,往往见到的就是一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默默地坐在门墩上,悠悠地抽根烟,这让整座祠堂更添了一份寂静。




车陂高地大街37号, 是一个大门楼。


说是大门楼,其实很低矮,就夹在两栋水泥楼房之间。门楼的两边墙壁,残旧斑驳;透过不宽的门楼,可以看到前方分叉的小巷子。门楼横梁用大块石头和大块木头砌成,木头上还留有好几个有些深度的圆洞,横梁上方盖着已经逐渐从城市消失的瓦片盖成的瓦顶。如果碰上下雨天的日子,常常还能看到有人在瓦檐下躲雨。嘿!我就在此躲过好几趟雨!所以,每次看到大门楼,都有种说不出的好感。




我曾经和车陂晴川苏公祠的苏窝棣、苏金炽一起去看过大门楼。那是个细雨蒙蒙天,也真是很应景,躲在屋檐下,听他们讲诉大门楼的悠悠岁月。他们说,大门楼实际上就是一个关卡或关闸,每天晚上,街头巷尾都下了闸门,绝对不用担心有贼人来偷盗,村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一觉睡到大天亮。


随着治安稳定,渐渐地村里的闸门,其安保功能就减弱了,门楼也早就废弃不用了。不过,虽然门楼废弃了,但门楼里留下的岁月,却是在车陂人的心目中刻下了鲜活的色彩。而残旧的门楼呢,也一如既往地,安安静静地守着光阴,犹如一个生活智者,一天天,一页页,翻阅着大街寂静的历史,翻阅着大街无尽的春色,依然是一副很笃定的神态。




而我个人呢,还很怀念这条街上的客家盐焗鸡。


我第一次看到这家正宗梅县盐焗食品,是在华灯初下,小巷两边刚刚点起的灯光,于朦胧中更有了一种乡愁的气息。也就在这时候,我从车陂高地大街向中山大道口方向走去,准备坐BRT回家。刚走过了车陂村苏氏宗祠,就见到斜对面不远处有间小小店子,那种小,有点类似旧时我们看到的一间小电话亭,上面吊挂着一只只盐鸡,托盘里零星地摆着一些盐焗鸡脚鸡翼,再仔细一看,只见店子有个招牌“正宗梅县盐焗食品”。




我是客家人,极其喜欢吃盐焗鸡。没想到,如今却在广州车陂碰上了梅县盐焗鸡,于是抱着试一试口味如何的心态,买了几个鸡爪和鸡翅。没想到拿回家一吃,那味道真是好吃极了。


隔几天,我再到车陂,走过高地大街,当即又买了盐焗鸡、盐焗鸡脚、盐焗鸡翅,然后,提着一大袋美味,悠悠地,穿过小巷,灯光暖暖,心儿暖暖,回家去也!而这个画面,也成了我后来去走访车陂的一个固定标配——我总是拎着一袋盐焗鸡,悠哉悠哉地走过车陂高地大街。




可惜的是,2019年春天,我再走过车陂高地大街,那间卖梅县盐焗鸡的小店,已经不在了,老板已换人,小店也换成了买其他食品。


人生,来来往往,有一些美好,终究也会渐渐地成为过往。盐锔鸡店虽然不在了,但我每次走过车陂高地大街,都忍不住望一望那个小小的如电话亭的小店,那些曾经的美好,仿佛胶片中的光影,在我眼前,一帧帧地铺展开来,飘着淡淡的温暖,还有香香的回味。




栏目介绍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车陂街巷志》。文化就像胶片中的光影,哪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街巷里有可能被忽略的车陂之美。


作家简介


潘小娴,作家,已出版《广州花城花飞花》、《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美人香里说宋词》、《魅,自山中》、《最美的游戏》、《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