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天河区 > 员村街 > 正文

二棉厂记忆:“金字招牌”老厂房,如今焕发“新活力”

| 【图文记者 吴淑萍】 【编辑 甄曦】 资料参考:广州年鉴“国家级企业、省级先进企业专辑” | 2021-12-29 23:12:41


每个员村人的记忆里,

都封存着一座过去的员村。

在过去的员村,

有过这样一间工厂:

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

见证了广州近代轻工业的辉煌,

它就是广州第二棉纺厂


近年来,园区以保留原有面貌为原则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入驻一批企业,以“老厂房新业态”的姿态展现着“老城市新活力”,也为员村地区发展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


二棉厂正门。


“金字招牌”见证员村轻工业辉煌


作为曾经的广州市轻工业重镇,员村积淀下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留下一批宝贵的工业遗迹。


员村离当时广州的市中心(越秀东山-荔湾一带)不算远,靠近黄埔港,便于工农业原料运输,交通便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秀丽的珠江之畔,陆续有广东罐头厂广东玻璃厂南方面粉厂广州绢麻厂广州第二棉纺厂(以下简称“二棉厂”)等大型工厂落户。


据资料显示,二棉厂位于员村一横路南端,建于1958年,是以生产高档针织用纱、特种纱线为主的国有棉纺企业,在广州市棉纺行业中最先采用电脑进行优先配棉和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控制。


4号大院目前改造后的一角。


二棉厂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打造了“金字招牌”。棉纱一等一级品率保持在99.98%以上,有15个产品先后获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50支白莲牌针织专用纱获国家银质奖。广州市各针织厂获国家银质奖的汗衫背心,全部都是用该厂供应的棉纱生产的。公司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认可,获得广东省“大庆式企业”、广州市“先进管理示范”等一系列表彰。


二棉厂1987年被评为省先进企业,1988年底企业投资7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整套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棉纺设备,1989年又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该厂拥有纱锭7.35万锭、线锭13.3万锭的棉纺生产成套设备,制造的汗衫、背心畅销国内外。


在李先生的记忆中,二棉厂的设备一直在国内领先,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后,国内的纺织厂又从这里带回去拆除、测绘、仿制。他是1989年入职的工人,当年操作新设备时,非常小心翼翼,担心弄坏了赔不起,慢慢学会维护、维修和改进。


勤劳双手织就难忘岁月


这些辉煌背后,离不开工人们勤劳的双手。历经六十余载,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他们与二棉厂一起成长。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二棉厂蓬勃发展,工人一度达到5000多人


赵婆婆(化名)被工友称为二棉厂的“开荒牛”。1957年,赵婆婆被安排到湖南接受了几个月的培训,1958年,还是十七八岁小姑娘的她就进了厂带学徒,干着纺粗纱的活,直到1991年退休。她说,工厂实行三班制,上夜班是睁眼熬天亮,机器很吵,尘到处飞,即使开着空调还是感觉很热。她记得,最初学徒月薪只有15元,正式女工是42.3元。


4号大院厂房内部,能看出过往的痕迹。


何婆婆(化名)则比赵婆婆晚两年进厂。她回忆道,最初工人住的是茅屋、草棚,后来住宿变好,分为单身宿舍和家属宿舍,工人按数字分别称之为“单一”、“单二”……,“家一”、“家二”……班车负责接送工人,有些工人加班太晚无法回家,就留在宿舍休息。单身宿舍有5个上下床,能住10个人,但常有2个床位空着。


以前的工人宿舍,现在改造成办公楼。


当年的二棉厂周围,还比较荒凉,厂房在田地里,3号大院是山脚,后来推平了建为退休工人的宿舍。员村西街还是黄泥路,一到下雨天,脚下就会变重,赵婆婆踩黄泥路踩了很多年,见证着它变成沙石路,又蜕变为沥青路。


忙碌的工作之外,二棉厂为工人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选项。平时,礼堂会播放电影,举办舞会和联谊会。赵婆婆自嘲,自己算“老油条”,不爱蹭这些热闹,但犹记得礼堂充满了那些性格活泼的工友的欢声笑语。


以前,二棉厂绝大部分工人来自本地,改革开放后,外来工越来越多。90年代左右开始,外来工占了大部分,上述李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他介绍,礼堂以前是俱乐部,每个礼拜放一次电影,又可以用来开会,还有歌舞厅,举办过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国庆等节日都举办活动。由于放过的电影太多,他一时记不起,脱口而出的是在礼堂看过《大决战》系列电影。


礼堂现在的面貌。


“我们有一个成长历程,我们是外来工,渐渐成为生产的主干力量,由普通工人进步为技术工人,这离不开工厂的培训加上自己的学习。”他表示,领导给年轻的工人上课,工厂也会聘请一些教授来讲课。技能培训之外,还有插花、社交、舞蹈之类的文艺课。


他和其他工友一起去过总工会礼堂,接受集团领导给他们的颁奖。想起这段经历,他仍感觉荣幸无比。“那时候没有什么套路,领导鼓励学习,你用心学习,踏踏实实干活,就能掌握有用的技能。”


保留老厂房面貌留存老城记忆


二棉厂见证了员村纺织业的辉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转换了角色。员村早已不是昔日的乡间田地,演变成了如今的城市中心,不断往前发展。


想到厂房可以保留原貌,这些老职工都感到十分欣慰。“天顶一层高一层低,适合采光、通风、散热,白天也能看得很清楚。毕竟纺织是细活,而且有这些多机器在。”赵婆婆说。


2号大院车间的锯齿形框架。


厂房共由21跨锯齿形框架构成,高耸的锯齿形框架为厂房提供了大面积的采光天窗,外廊式生活间曾登载于《建筑学报》,是典型的北向锯齿天窗大规模纺织厂房建筑。该厂房根据《广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要求,重点保护厂房的主体结构和锯齿形天窗,以及南面生活间的平面布局。


2016年,广州市政府将广纺联公司(原二棉厂)近3万平方米“包豪斯”工业厂房列为第三批“广州市历史建筑”。广纺联公司高度重视2号大院“二棉厂包豪斯历史建筑”开发项目,希望全力推进实现“广州T.I.T智慧园”战略构想,聚集和培育优秀企业,打造全国性“人工智能园区”标杆。4号大院为一期,2号大院为二期,计划2019年7月开工,2020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锯齿形框架保留下来。


如今漫步在2号和4号大院,从跨锯齿形框架隐约看得到当年的国营荣耀,抬头眺望,锅炉房引人注目,耳畔似乎回荡着其运送热气的呼呼声。



锅炉房。


退休后,赵婆婆就搬进了3号大院,离厂时还听见车间的机器轰轰作响,住在大院时经常听见“嘣嘣嘣”打桩建设的声音。


而在李先生的印象中,他进厂时二棉厂形势非常好,一派欣欣向荣。“普通工人的工资和当时不少工作相比,是令人艳羡的工资,经营环境也好。”


李先生记得,2010年底二棉厂停产,2011年公司将生产连同机器迁到韶关,2011-2016年期间以场地出租为主。这与相关报道显示的情况一致,2017年,为实现母公司纺织工贸集团T.I.T梦工场战略构想,广纺联公司启动租户清退,在2017年全面完成整改重任。


生产的迁走意味着李先生的下岗,其实因热爱这份工作,他并不愿意离开。之后,他转到服务行业,这两年,他以物业工作人员的身份入驻4号大院,管理和服务3、4号大院的居民,以另一种方式与二棉厂重新有了连接。“我知道二棉厂的一些历史,和居民有一种信任感。有的人还把家里的钥匙交给我,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有时,他也会重进厂房走走,看看改造的变化,拍个照,做个留念。


2号大院还在改造中。


已不记得是多少年前,赵婆婆也回到车间,发现里面的机器被搬空,但办公楼还是那么漂亮。现在,她还用着当年工厂发的地毯、毛毡、床单,那是她自己亲手织的产品。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